松间清风,砚上墨语。8月10日上午10时,“松风砚语——何家英师友群中国画交流展”在保定涞源华中小镇开幕,当中国画来到山水之间的华中小镇,便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与华中业主的相会。
▲名人名镇,群贤毕至
何家英,中央文史馆馆员、华鼎国学基金会理事、工笔画学会名誉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深耕中国画领域数十载,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津贴。他以精湛的技艺、深邃的人文关怀,在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开辟出独特的艺术路径,对中国当代文化建构和对30年来的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重大影响,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此次参展的师友包括曾荣获全国美展金奖的孙震生、武欣、陈治,以及刘文生、王卫平、谭乃麟、白鹏、徐展、张美中、何梦琼、张琳、杨可等画家。
▲何家英倾情分享他的创作故事与小镇生活体验
长城脚下的小镇,既是与天地对话的生态原乡,更是观照万象的精神高地;既是赓续文脉的国风家园,也是文明互鉴的艺术舞台。何家英老师与师友们的精品力作汇聚小镇,不仅带来一场艺术交流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对话。
展厅内财富策略,何家英先生领衔的师友群作品次第展开,呈现出一幅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画卷。扛鼎力作与逸品妙格交相辉映,既有全国美展金奖得主的鸿篇巨制,也有艺术家任情而发的小品佳作,工笔的细腻精微与写意的洒脱奔放在此碰撞。
此次展出作品风采各异,人物画神采灵动,花鸟画意境清幽,画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共通的是坚守一个传统——走生活之路,用艺术反映生活,展现最朴实生活中的艺术性。
何家英的《牧场情歌》惊艳全场:温润灵动的人物形象,清雅悠远的景致营造,让观众驻足良久,展现着坚守传统根脉又洞察时代精神的典范力量。
《牧场情歌》
这场交流画展,源于何家英老师与董事长赵建棠之间的一场“山水之缘”。赵建棠题词《缘何有邀》,并以诗作答:“独赏山中月,老友轻扣门。青梅煮陈酒,谈笑有鸿儒。”诗中深情追忆了与何家英先生的多年情谊,更道出此次邀约的初衷。
▲赵建棠董事长挥毫题词《缘何有邀》
在他心中,华中小镇宛如“独赏山中月”时为故友轻启门扉的一方净土;那“青梅煮陈酒,谈笑有鸿儒”的雅集,正映现了他于喧嚣尘世外,为身心构筑栖息之所、重拾人间温情的初心。他愿邀集各方鸿儒雅士,在这片自然山水之间,创造更多文化艺术的共鸣。
缘何而“涞”,何家英老师说,创作源于生活,他曾深入涞源的乡村采风,以一种诗心,感受太行山中的风土人情,而受邀来到华中小镇,让他亲身感受到了这里的美好,看到了艺术作品走进生活的“接地气”,他盛赞这里是“以人类理想家园为目标的美好家园”,康养、文化、体育、饮食等各方面设施非常“人性化”,是真正的养生之地,清爽宜人。
华中集团商务本部总经理王岩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展览是华中小镇深厚文化属性的生动实践,松风馆的清雅为艺术杰作提供了绝佳展示空间。何家英先生盛赞小镇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让作品“仿佛获得新生命”,完美契合中国画“可观、可游、可居”的至高意境。现场嘉宾高度评价展览为“艺术与文旅深度融合、高雅文化走进山水生活的成功范例”,彰显了“艺术因环境而生动,环境因艺术而升华”的共生理念。开幕式简约庄重,窗外松涛与室内墨香交织,谱写出动人的艺术交响。
▲长城下的华中小镇
华中小镇的文化底蕴,为此次画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国风文脉深植,生活美学融入日常,文化不是表演,而是 “可触可感的生活画面”。
艺术与生活本为一体,赵建棠说:“美是心灵的感悟,真善即美。生活、生态、生命、万物,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就在其中。人生本在画中,画自出于心中。这就是艺术的真谛,也是生活之趣、生命之源。”
山水环绕,长城对望,人文荟萃。华中小镇的山川林海,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更筑起一座“文化之山、艺术之海”,从中国书画的笔墨精神,到国际艺术的多元碰撞,从“名人到名镇”的文化驻留,到小镇业主“因趣而聚、为善而来”的社群生活,华中小镇正成为艺术交流、创意生长的沃土,织就多彩艺术生活。
这个夏天,不妨到21℃的涞源华中小镇,在松风砚语间,感受传统笔墨与当代精神的美丽邂逅,体会“可观、可游、可居”的理想山居生活。
(来源:华中小镇、白石山居)
启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